人民日报仲音: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学方法增本领系列评论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来源: 信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9日 浏览次数:()

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学方法增本领①

仲音《人民日报》(2024年01月24日第01版)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作为重要抓手,通过“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本领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我们这么大一个党,领导着这么大一个国家,推进着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拥有过硬的本领。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得到成功推进和拓展,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提出“精准扶贫”理念,指引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前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我们改造主客观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强调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彰显了人民是创造历史根本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来共同完成。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宏伟事业。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不少领导干部感慨,“坐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就都是办法”。这是因为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只要来到基层、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县域经济该如何发展?当年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七下晋江”,总结概括出“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闽东如何实现振兴?习近平同志三次到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了解情况,称赞“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各项工作实践要走好群众路线,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更不能脱离群众的实际感受和诉求意愿,一厢情愿地任性蛮干。要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灵感,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检视我们的工作。

  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瞄着“三明医改”,全国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让更多群众看病不再难;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等一项项新鲜探索,不断改进和提升治理效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开创性事业,需要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汲取创新智慧,更好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我们就一定能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谋划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学方法增本领②

仲音《人民日报》(2024年01月26日第01版)

  在黑龙江省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东北在粮食安全上的重要作用,明确“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指出“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这就是一种全局思想”,强调“继续当中国的北大仓,和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的尖端科技的中心,同样是光荣的,同样是重要的”。从中,我们更能理解“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系统观念,更加认识到“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的全局思维。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要求“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才能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见叶知秋、谋定后动,是事业发展对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必然要求。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在谋划和推进发展的时候,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做好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预案,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就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千头万绪,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在把握战略主动中推进各项工作。

  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创新发展各地都要抓,但具体到各种关键核心技术,“不是家家都能干的,要看条件和可能,同时要看全国科技创新发展布局,从自己的优势领域着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只有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一盘棋”思想,谋划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才能举一纲而万目张。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寄语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希望江苏“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勉励上海“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调研时从战略全局高度的谋篇布局,为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必须深刻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去认识问题,坚持把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统筹起来去谋划解决问题的思路。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世界眼光,心怀“国之大者”,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把中国和世界连接起来,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向前。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必须以宏阔的视野、科学的谋划、高强的本领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从系统观念和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突出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学方法增本领③

仲音《人民日报》(2024年01月29日第01版)

积极探索开展“民呼我为”“接诉即办”等,畅通群众意见反映渠道;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办好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围绕民生诉求等方面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实行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地突出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难点问题,把主题教育的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正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迫切需要我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善于运用这一重要思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不回避躲闪、更不能讳疾忌医。新时代以来,从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到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再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践表明,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对于“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和“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只有奔着问题去、迎着矛盾上、向着难处攻,才能在回答时代问题中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抓住症结、解决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工作方式。1988年,习近平同志赴任福建宁德伊始,就深入基层,听民声,察实情。调研开路,实干开局,亲下基层接访,深入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带领宁德党员干部群众,“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地方考察调研,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谋篇布局。我们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科学论证,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要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使制定的政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需要。

检验调查研究成效,要看是否摸清社情民意、是否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把“实”的要求贯穿工作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强调“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我们要把握开展调查研究“深、实、细、准、效”的“五字诀”,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哪些方面问题突出就聚焦哪些方面调研,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就重点在哪个环节调研,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要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前进道路上,我们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求真务实,按照规律办事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学方法增本领④

仲音《人民日报》(2024年01月31日第04版)

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浮”,要求“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如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何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最关键是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创造性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求真务实,基础在于“求真”,关键在于“务实”。求真,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求客观实际之真;务实,就是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务造福人民之实。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搞一刀切、大呼隆,拿一个模子去套,甚至下指标下单子,“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只有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才能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朴实而深刻,揭示谋划发展要立足实际。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这是干事创业必须坚守的原则,也是坚持求真务实的题中之义。有的干部干事热情很高,但缺乏科学精神、求实态度,结果不仅没有出业绩,反而带来了一堆问题。202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树牢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一定要在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比如推进“双碳”工作,“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不能运动式停煤降碳。再比如“抓数字经济、虚拟经济,一定不要忘了实体经济是基础”。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按照客观规律推进,方能掌握发展主动、赢得发展先机。

形势在不断发展,任务也在不断发展,很多矛盾和问题是我们没有遇到、没有处理过的。坚持求真务实,必须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根据变化的情况制定自己的政策、选择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指出“如果固守着过去的认识和经验不动,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就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也难以有效推动工作”。新征程上,我们要准确识别时与势、危与机、利与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开拓创新,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立足实际、科学决策,坚持着眼长远、打牢基础,坚持干在实处、务求实效,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我们定能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强化精准思维,下足绣花功夫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学方法增本领⑤

仲音《人民日报》(2024年02月02日第01版)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旅游产业红红火火。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正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贵在精准、重在精准,精准是我们推进各领域工作的重要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新时代以来,从精准谋划、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挺进,不断增强改革精度,到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聚焦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到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精准思维贯穿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精益求精的态度、担当作为的品格,是推动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重要法宝。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决定了抓工作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举措。2003年以来,“千万工程”持续深化,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方案,做到“千村千面”,避免“千村一面”。我们做好各领域工作,都要熟练运用精准思维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承认客观差异,不搞一刀切,注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立足本地区或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方针和务实管用的具体措施,才能提升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细节处着手、把控好细节,是干事创业的重要方法、做好工作的内在要求。就拿城市管理来说,现代城市是一个动态、生长的生命体,复杂、开放的巨系统,交通出行、安全管理、住房保障、社区服务等方方面面都不容忽视。只有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方能不断提升城市的温度和品质。推进任何工作,都要认认真真做好“精准”文章,把政策对接好、落精细,把细节想周全、做到位。

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这启示我们精准施策不能只聚焦某一个环节,而要从全周期、全流程、全要素进行统筹。正所谓“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无论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还是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集集中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抑或是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都需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增强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化从源头到末梢的全过程管控、全流程监督、全要素覆盖,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要推动精准施策和“全周期管理”有机结合、无缝衔接、形成合力,既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又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发挥各项政策措施和制度规章的最大效能。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性、关联性、复杂性的特点尤为明显。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提高“全周期管理”的能力本领,一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坚持真抓实干,狠抓工作落实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学方法增本领⑥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致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方百计帮群众增收致富;到奔走于工业园区,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再到投身灾后重建,顶风冒雪、走村入户,确保群众温暖过冬……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聚焦实际问题,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指出“要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要求“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主动抓落实,聚合众力抓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在抓落实上取得新实效”。必须深刻认识到,不注重抓落实,不认真抓好落实,再好的规划和部署都会沦为空中楼阁。只有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才能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在各个方面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是一种有效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从中央政治局立规矩开始,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看齐、对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让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狠抓工作落实,就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既要带领大家一起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又要做到重要任务亲自部署、关键环节亲自把关、落实情况亲自督查,不能只挂帅不出征。

干事业好比钉钉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攻克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关键就在于以钉钉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尤须继续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到位,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协,众之同和也。”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要加强协同配合,增强政策举措的灵活性、协调性、配套性,努力取得最大政策效应。回望新时代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既抓方案协同,也抓落实协同、效果协同,打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一些重要改革统筹推进,做到了前后呼应、相互配合、形成整体。新时代新征程,抓落实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无论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还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无论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都要用好协同的方法论智慧,增强系统观念,推动协同落实,握指成拳、同心同向,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使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落实成效上相得益彰。

促发展争在朝夕,好政策重在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我们的行动、考验我们的能力。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态度、“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增强底线思维,做到未雨绸缪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学方法增本领⑦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3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稳中国饭碗,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正是坚持底线思维的有力印证。

  “既要坚定战略自信、保持必胜信念,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底线思维,指出“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正因为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表明,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各领域各方面的风险隐患,我们脑子里要有一幅全景图,经常分析研判,对潜在的风险要有科学预判”。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坚持底线思维,就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要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有效掌控局势、化解危机。要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对各种风险见之于未萌、化之于未发,坚决防范各种风险失控蔓延,坚决防范系统性风险。

  底线思维是一种唯物辩证法,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既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也要在识变应变求变上积极作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2020年3月,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宁波舟山港考察复工复产。回京后不久,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鲜明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着眼全局的战略选择,成为把握发展主动权、重塑新竞争优势的先手棋。我们推进各领域工作,都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木桶有短板就装不满水,但木桶底板有洞就装不了水”。木桶理论启示我们,树立底线思维,既要善于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双碳”目标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叮嘱“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不能运动式停煤降碳,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推进,贯穿着时与势的洞察、破与立的统筹、稳与进的辩证,体现着治国理政的底线要求和重要原则。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还是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抑或是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宁肯十防九空”,我们都要把底线思维贯穿到工作全过程,注重补短板、固底板、堵漏洞、强弱项,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筑牢高水平安全的底线。

  越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越是充满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前进道路上,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善于运用这一重要思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增强底线思维,做到未雨绸缪,我们一定能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关闭 打印 置顶

信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众号